首页 > 课题指南

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时间:2021-04-02 14:43:15作者:谭永平来源:浏览量:

  摘要:发展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修订时的核心任务,教材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有又不局限于学科核心素养的4方面,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教材通过聚焦生物学概念建构,基于概念发展素养;通过创设情境发展素养;通过渗透与总结提炼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通过习题检测、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的修订历时3年有余,2019年秋季正式使用。期间几十人的编写团队反复研讨打磨,上百名专家、教师参与审稿,上千名学生参与试教。在修订工作开展之前,还有数年基于课题研究的准备,可谓十年磨一剑。教材修订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继承原实验教科书优点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成果,提升教材育人价值。其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教材修订工作中的核心任务。

  一、全面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课程标准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关要求。在新一轮高中课标修订启动后,我们就对学科本质、学科核心素养做了研究和梳理。我们认为,生物学的学科本质表现在其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思想观念的人文性、概念和规律的概率性,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2期:4-8.]]等方面。高中生物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基本价值,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提升科学素养[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7期:62-68]。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出生物学教育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之间,彼此关联;它们都需要以生物学概念为支撑,又在价值观、品格与能力层面走向一致,具有整体性[谭永平.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8期:86-91.]。

  基于研究总结,我们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落实到教材具体的章节内容之中。以下按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叙述。

  (一)生命观念的理解、提炼与教材落实

  在认真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生物学哲学和国际科学教育新进展有关认识,我们认为,生命观念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等。其中,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是课标明确提出的生命观念,系统观、信息观、生态观则是对课标中“如结构与功能观……等”中“如”和“等”字的具体诠释。之所以将系统观、信息观和生态观纳入生命观念的范畴,理由是: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都是生命系统,生命系统不是其组分或局部结构的简单堆砌,而是有机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仅基于结构与功能观尚不能准确理解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系统观的提炼确有必要;信息观对于深刻理解基因的本质、生命活动调节的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具有关键作用,应该予以重视;生命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要深刻理解生命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应该上升到生态观。

  教材在落实“生命观念”时,一方面,在选择和组织内容时以生物学思想观念为组织线索,发挥生命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统摄作用。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以系统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同时,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体现在许多章节内容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人类对基因本质的探索为主线,其中隐含着信息观——基因的本质是信息。进化与适应观重点落在必修2有关进化的内容中,但在全套书中也时有渗透。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显然主要反映了稳态与平衡观,稳态的调节自然也离不开信息,因此,信息观也蕴含其中。生态观是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核心观念,在生物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很多内容中也时有凸显。另一方面,教材在引导学生建构具体概念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观念。后文将就此进一步展开讨论。

  教材里引导学生提升生命观念时,非常关注观念的融合,避免割裂地、片面地理解生命观念。例如,必修1教材既有系统观为主线,也经常渗透进化与适应观。例如,必修1第1章第1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时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这一节的练习题还引导学生去思考细胞学说与进化论的关系,进化与适应观蕴含其中;第2章介绍细胞中的无机物(水)时以生命起源于海洋开篇,在第3章第1节介绍细胞膜的时候也是从生命起源的视角展开,在第3章第2节课后练习“拓展应用”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胞器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都在引导学生将系统观、进化与适应观关联起来。这样,学生可以将生命观念有机融合。

  (二)进一步充实科学方法,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在继承原教材重视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思维训练等优点的基础上,新教材进一步系统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增补、完善重要的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例如,在必修1在第1章第1节增加科学方法“归纳法”,在第5章增加“运用证据与逻辑评价论点”的思维训练,必修2第2章充实了“综合概括”的思维训练。

  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增加了“区别假设与预期”“质疑与理由”“验证假说,预测结果”“分析循环因果关系”“溯因推理”“辨别偷换概念”“评估论断的可信程度”“评估获取证据的难度”等思维训练内容。经过充实,全套教材中的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全面,从证据的获取与甄别、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到辨别假设、展开推理、评估论断等多个方面训练思维技能。训练思维技能的同时,也是尊重事实与证据,尊重逻辑这一思维品格的养成过程。

  除了思维训练栏目,教材在文字叙述、学生活动设计等方面,也都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得教材中科学思维的训练显隐结合,潜移默化与总结提升相结合。这样,教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全面达成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思维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重视真实情境下的探究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做”。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若干“探究?实践”活动,新教材提高了探究实践活动的可行性。鉴于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一线教师已经非常熟悉,本文不对科学探究做全面分析,仅从实践育人的角度举两例说明。

  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活动,都既有实验操作的指导或者探究方案设计的提示,也有具有思维力度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在教材的许多“探究·实践”中,都一再强调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强调听取质询、进行答辩、反思,体现了在实践中建立科学态度的导向。有的“探究·实践”是探究性实验,教材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例如,必修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问题作出假设,再设计并完成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体验探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考虑这个探究是本套教材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加上设计实验需要一些有关化学知识和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教材给出了参考案例供学生参考。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实践”活动中,则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都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材料用具来开展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有的“探究·实践”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特征,如选择性必修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材则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程思维,设计最佳方案获得产品,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

  (四)注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

  教材的正文、栏目、活动、课后练习等,都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议题,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材正文中设有“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探讨社会上与生物学有关的议题,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将生命观念用于指导实践。教材课后阅读安排有“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并为他们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除了特定栏目,教材还通过多种方式,立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和意识。例如,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利用“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表观遗传学知识,认识吸烟的危害,倡议他们运用有关知识,向亲友宣传戒烟的道理。在必修2第6章第3节,安排了“探究·实践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抗生素滥用可能的危害,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关注超级细菌与抗生素滥用的关系,由此加强学生认同国家的医药政策,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必修2最后一节“与社会的联系”,从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提升生态意识、责任意识。这一节的习题,还从隔离、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在修高速公路或铁路时,如何权衡在地面铺设还是架设高架桥的方案。这也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有关议题、决策之中,提升责任担当。

  二、既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材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立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但并不局限于这四条,而是在此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反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精神

  作为科学课程的生物学,自然应该反映自然科学的属性,培植科学精神。这样的地方非常多,以下仅举一例。例如,必修1第5章的本章小结中写道:“基于酶和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伟大科学家的观点也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工作者既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善于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又要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段话中涉及的科学本质观、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等,虽未明确写在“学科核心素养”条目中,但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重要的。

  (二)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引领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建立人文关怀,也是教材修订时考虑的重点。

  1.引导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叙述、习题的设计之中,将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渗透在细节里。这样的例子很多,以下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必修1第1章第1节的“问题探讨”,特意选了冷箭竹和国宝大熊猫为例子。虽然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冷箭竹作为这一素材并不是十分理想。比如,冷箭竹的叶肉细胞形状很不规则,与学生所认识的普通细胞相比显得有些怪异。但是,我们考虑大熊猫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动物,整套高中生物学教材开篇的第1节、第一个学生活动就用它做“主角”。必修2第4章“复习与提高”设计了一道“苯丙酮尿症”的题目,以前以该情境出题,大多考病因及治疗方法,但是这次我们特意增加了“我国政府针对苯丙酮尿症患儿制订的特殊奶粉补助项目”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由此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既落实了“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又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制度自信”。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例子。例如,在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多处介绍了我国党和政府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让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教材注意反映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贡献,其意图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每个模块开篇都继承原实验教材的传统,安排了“科学家访谈”,意在通过介绍我国杰出科学家的事例,让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反映我国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教材在具体的介绍时,也注意反映我国科学成果。例如,我国科学家2017年取得的重点爱科技成就“克隆猴”在多处有介绍,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这一伟大成果也有详细介绍。

  2.贯彻落实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的理念,我们在教材中结合具体的内容,予以渗透,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打下基础。例如,结合关于糖类、蛋白质、遗传病、细胞癌变等知识内容,倡导健康地生活。在选择性必修1教材中,系统地介绍有关健康的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基。在本模块教材修订时,编写组不但考虑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关于稳态、调节的基本知识,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并用于指导健康生活。例如,教材结合神经冲动的传导,引导学生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介绍了国家禁毒的法律法规,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应该远离毒品;结合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内容,特别安排了关于“情绪”的内容,介绍了人的情绪变化与健康,警惕抑郁症,调节情绪,乐观生活。这些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不但认识到应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掌握基本的保持健康的知识,懂得如何维护健康。

  十九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重要思想理念我们在选择性必修2教材中集中体现:全书都注意渗透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第4章“人与环境”则是最集中反映运用生态学原理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章,这一章最后一段写道:“未来的人民,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一定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足迹,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提出行动计划,付诸行动;关注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和应用案例,了解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今后开展生态工程建设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提高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提升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提高他们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能力。

  3.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学是理科,但同样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教材在章首页、“问题探讨”、正文、学生活动、练习、课后阅读栏目等处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谚语、格言、古诗词,以及我国先民的智慧等有机融入教材。以下略举几例。

  必修1第5章第2节,在问题探讨中用优美的唐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入能量的转换、利用;第79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介绍我国先民掌握了酿酒技术,创造了“酶”字的背景。必修2教材在第2章复习与提高中,介绍了我国古人发现的“牝鸡司晨”现象,反映我国先民的智慧。

  选择性必修1教材在介绍植物激素的时候,用我国古代典籍记载的用“木瓜”催熟柿子的例子,反映我国先民发现的“得气即发”与应用。

  选择性必修2在《群落的结构》一节“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中,介绍了我国先民利用四大家鱼的生态位不同进行混养的先进经验,这一节课后安排的《立体农业》课后阅读栏目中,介绍了我国西汉时期就有间作套种的先进做法。在第4章章首页,用庄子的格言反映了我国先哲的智慧,用哈尼梯田反映我国人民的生态建设。第3节生态工程中,介绍了我国建设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例子,反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选择性必修3在介绍传统发酵技术时,介绍了我国先民们在几千年前就会酿酒,我国先民们酿制食醋,制作腐乳、泡菜等,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是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

  三、教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方式

  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落实。新教材主要通过以下具体方式来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基于概念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生物学概念是建立生命观念、提升理性思维的基础。课程标准内容聚焦大概念,教材修订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聚焦生物学概念的建构。

  首先,教材内容覆盖全部的生物学大概念、重要概念,同时,又考虑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形成概念体系。必修1教材前3章基本与课程标准概念1对应,后3章与概念2对应,教材将两个概念整合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模块教材体系,即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从细胞的物质与分子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说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然后进一步阐述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阐明细胞是有生命的、活的系统。必修2前5章对应课程标准的概念3,按照人类认识基因的历史为线索组织内容。第6章教材对应课程标准的概念4,以前5章为基础,按照“共同祖先(的证据)”“适应的形成”“物种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样的思路,组织成概念体系,阐述进化与适应、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同时把基因的理解延伸到历史视角,因而全书的概念也是有机整体。选择性必修教材内也大致如此。

  其次,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概念的融通与概念网络形成。教材以生命观念、学科思想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构建了章、节、节内(黑体字)小标题、正文内容的概念叙述等构成的概念层级系统,建立概念体系,促进概念网络的形成。在具体概念的阐述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材适当补充概念的中间纽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联系。例如,必修1在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呼吸作用”,用楷体字介绍了细胞呼吸作为代谢枢纽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细胞内有机物的变化过程建立联系,更好地认识各种生命活动具有内在关系,有助于将有关的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网络。另一方面,教材还通过专设的“知识链接”“学科交叉”等小栏目,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概念网络。教材每章后的本章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章所学概念,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教材具体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则注重概念建构的同时,提炼生命观念、训练科学思维、提升社会责任、倡导科学探究。例如,必修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首先介绍蛋白质的功能,引出蛋白质为什么能承担多种多样的功能,由此去探寻蛋白质结构的奥秘,隐含着功能有其结构基础。关于氨基酸的结构,教材安排了“思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求同归纳氨基酸结构的共性,既建构概念,又训练科学思维。之后,教材进一步阐述蛋白质的结构,以及蛋白质的多样性,在正文最后,教材以血红蛋白结构为例,引导学生去理解每一种蛋白质都有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既建立概念,也为“结构与功能”观的形成打好基础。教材结合有关概念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了两个“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任务中发展核心素养

  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许多专家都在强调情境创设的必要性。知识生产都是情境性的。知识的客观化、外在化,是人类保存、传承知识的基本策略。学习就是要让知识重回情境进入发生状态。[[杨九诠.学科核心素养与复杂情境.中国教育报,20161130(09.)]]高中生物学新课标提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5.]]可见,教材中创设好的情境,对于发展核心素养非常重要。

  首先,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注重真实性。无论是章首页,还是各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都强调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原实验教材中有些问题情境为虚拟情境,这次修订则修改为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分子与细胞》第3章,原来的章首页用自行车来类比的方法创设情境,教材修订时,改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

  其次,基于情境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例如,必修1第2章章引言里用“石像无论多么栩栩如生,人们也不会认为它是生物”,这一日常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指向细胞的物质性、细胞物质的特殊性,由此再次扣到本章研究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性,隐含着蛋白质、核酸承担的功能是建立在分子结构基础上的这一认识。又如,必修1第1章第1节的“问题探讨”的情境是:大熊猫与它吃的冷箭竹虽然形态迥异,但都是由细胞组成。提的问题则是如何获取证据来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问题,既包含植物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这一问题,指向生物界的统一性;同时,又隐含着科学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特点。

  第三,情境的创设是贯穿全书的任务,除了章节引入,在正文、学生活动、课后习题中都创设情境。在探究活动中,也营造开展实验探究的情境。例如,在必修1“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导入的一段话是:“正因为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很大差别,我们才需要在日常膳食中做到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我们的食物来自各种生物组织。那么,怎样检测不同生物组织中的营养物质呢?通过下面的探究实践,你可以尝试检测不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就是在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在必修1第85页,以用热水处理玉米以保持甜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本节所学关于酶的特性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四,尝试用具有贯穿性的情境,注意前后呼应。有些章节,“问题探讨”创设的情境,到教材正文介绍和习题中,还在不断呼应。例如,必修1第1章第1节的“问题探讨”的情境在正文内容不断呼应:在这一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学习内容里,再次出现这一情境,但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深入到了细胞为什么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高度。类似的做法在很多章节都有体现。

  (三)适当提炼并显性化呈现核心素养

  由于核心素养相对抽象、上位,所以,可能经常是隐含而未彰显。如果一直不彰显,学生可能只有模糊的感觉,不能很好地总结提升。因此,教材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核心素养外显。既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外显表述,也会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提炼、总结。

  教材在部分章节中以黑体字的形成表示重要的生命观念。如必修2第4章以黑体字形式总结“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就是对物质观、能量观、信息观的概括。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除了在正文、活动中渗透,还设有“科学方法”“思维训练”栏目来总结、训练。关于社会责任,也有专门的栏目“与社会的联系”来集中反映。

  在本章小结中,特别设立“发展素养”部分,帮助学生全面梳理一章学习之后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收获。例如,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小结中对本章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做了如下提炼:“阐明细胞各部分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强化结构与功能观。既能基于结构阐释功能,又能基于功能理解结构。认同细胞各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密切联系,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基本的生命系统,强化系统观点。在以系统观理解细胞结构的基础上,尝试从系统的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从细胞器的分工合作联想到我们自己,类比阐释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等内容说明,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理论是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这需要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对其他科学理论、假说和模型等,也应作如是观。”

  4创编考查核心素养习题,以检测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教材创编了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习题。章节后的练习题,既重视概念的检测,又不限于概念,而是综合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考查,注意引领学生建立生命观念、磨砺科学思维、提升社会责任。不少习题都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去探讨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本质教育以及人文关怀等。有的习题具有开放性,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

  例如,必修2第6章“生物的进化”章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且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还存在花色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否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如果能,能否确定过渡类型就是二者杂交形成的?(2)研究人员建议将它们合并为一种。这一建议有道理吗?”这道题既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也是引导学生建立关注我国特有物种这样的责任意识。

  教材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特点还有很多值得总结之处,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展开了。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靠教师在课堂里去落实,期待教师和学生们在课堂里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赵占良. 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 中学生物教学,2016年1~2期: 4-8.

  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7期: 62-68

  谭永平.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外延与整体性. 课程教材教法, 2018年第8期:86-91.

  杨九诠. 学科核心素养与复杂情境. 中国教育报,2016 11 30 (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5.

  (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1期)